正事还未说完,那厢冯保便急匆匆找了过来,朱翊钧笑着调侃道:“咱刚与先生和大司马说到大伴,料定不上一个时辰,大伴就要找来。”说着笑睇了张居正和谭纶一眼,“怎样?我的卦不爽不错吧!”
冯保见面前一脸得意之色的稚子皇帝,语带三分不满道:“皇爷如此举止轻率,元辅也该尽到先生的本分,加以规劝才是,若此事令圣母皇太后得知,该当如何?”
张居正待要说话,被小皇帝阻住,朱翊钧敛起笑容,将身斜靠于案上,懒洋洋道:“朕对此也分外好奇呢!不如辛苦大伴一趟,去说与圣母知晓。”
冯保被这话噎住,一时惊诧、无言以对。张居正和谭纶隐晦地彼此对视一眼,皆默契地低下头,一声不言语。
朱翊钧并不理论众人之间的眉眼官司,眼见着已到申牌时分,该用晚膳了。明朝人依然遵循着一日两食的传统,第一顿饭称为朝食或饔,通常在上午九点左右食用。第二顿饭称为哺食或飧,大约在下午三、四点左右食用。
“今日咱叨扰先生一顿了,让尚膳监将饭摆到内阁来,咱与先生、大司马一道用膳。大伴不若去传膳吧。”朱翊钧瞧着冯保呆愣住,似乎失去魂魄一般,反倒轻笑出声:“下去也不必再上来。”
冯保面皮通红,强忍者羞恼之意,行礼退下了。张居正和谭纶将一切都尽收眼底,见那老珰一句话不如意,便被小皇帝落了脸面,此时也不好再劝。居正想得深了,虽不知皇帝今日如此是巧合还是必然,但是圣上此举似在表态,只是不知皇上的不满是针对自己、还是冯保、或是圣母、亦或者单纯针对这件事情。
“咱又不是女子,要求个‘事无擅为,行无独出’。今儿在冯大伴嘴里,咱似乎是那不闻父母之命、与相公们私奔苟合的女子一样,这都什么事儿啊?!”皇帝平静解释道,丝毫没有刚才的气恼之色,言语平和,似也看不出对冯保的不满。
张居正一时拿不准皇帝的意思,谨慎道:“皇上光缵丕图,恩隆逮下,只是亦要体谅圣母之慈心。”
“先生说得是,”朱翊钧似乎并不想过于纠缠这个问题,岔开道:“不知先生每日用膳是光禄寺供奉呢?还是家下送来?”这一问也是常例。
官位坐到了内阁首辅,家境都颇过得,倒没有齑盐自守之辈,乃至箪瓢屡空、不能衣食。就算是清廉首辅如夏言,在吃不惯鸿胪寺的供奉后,也会让家下人每餐送饭来。他却从不招待同为江西人的严嵩一起用饭,这等目下无尘怕是被严嵩深深地记恨在心里,后事可想而知。
“臣实盈于鼹腹,日于值房用膳,此皆叨圣之赉(读音:赖,恩赐的意思)。”张居正心思转动得快,顺着皇帝的意思回复,亦不忘时时颂圣,以呈忠顺之意。
两人说话间,一阵风摇铃声而来,这是上膳的队伍来了。身为皇帝,吃个饭也是麻烦事儿。
整个上膳过程皆是礼仪,一队内侍提着紫檀木食盒,每盒内各一道菜。‘御前黄盖进羹汤’,人人皆用黄纱罩脸,这是为了避免内侍的飞沫污染食物。同样食盒盖子上还有黄绸油伞一把,一方面用以遮盖灰尘,一方面防止鸟雀污染御膳。伞下有铃铛数十,随走随摇,叮当有声。一年三百六十日,伴随着铃铛轻响,该用膳了。
朱翊钧深深感到无奈,这就像在遛狗,铃声一响,该吃饭了,简直形成了反馈效应。
菜品也十分丰富,虽然还在国孝,但是皇帝以日代年,守够二十七天便出了热孝,吃食上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了:
胡椒醋鲜虾、烧鹅、燌羊头蹄、鹅肉巴子、咸鼓芥末羊肚盘、蒜醋白血汤、五味蒸鸡、元汁羊骨头、炉煿肉、蒸鲜鱼、五味蒸面觔、羊肉水晶角儿、丝鹅粉汤、三鲜汤、菉豆棋子面、椒末羊肉、香米饭、蒜酪、豆汤、泡茶,再加一道清炒蕹菜。
太祖立了规矩,为了让后世子孙知道民间疾苦,每餐必有一道民间时令小菜、小食之类的东西,也算是雅俗共赏了。但是在朱翊钧看来,这一桌子菜品十分不符合营养学,羊、鹅、猪、鸡、鱼、虾,除了肉就是肉,好吃是好吃,可也不能这样吃法,只有这份搭头的青菜,才让这餐营养全面合理起来。
太祖真是有心开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,他自己苦出身,所以要常吃一些穷苦日常的菜蔬,好提醒自己不忘本。只是这个规矩被后代人阴奉阳违、破坏殆尽。
后代的皇帝真是绞尽脑汁就为了不吃这点儿苦,将这道蔬菜换成鸡炒、肉炒,或者将豆腐换成鸟脑,就为了不吃一口素。实则若能按照太祖的要求荤素搭配着吃,还算营养均衡,若是任性着只吃爱吃的,才真正有碍健康,难怪一个个都活不过老朱。
朱翊钧登基后,发口谕到尚膳监,务必严格遵守太祖规矩,每顿饭要有一道纯素菜蔬,不得弄虚作假,这才堪堪保住了自己的饮食结构。
张居正和谭纶虽然是伴膳,按照规矩也是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的,待尚食局派出的奢员尝膳后,众人才开始用饭。
整顿饭下来,满堂鸦雀无闻,恭肃严整至极。朱翊钧有些后悔,不该在内阁中吃,这等气氛下完全不能拉进君臣关系,倒是给元辅添麻烦。
饭后一刻钟,待饭粒咽尽,便上了点心、水果、小食等,朱翊钧拿起一块西瓜,一入嘴,他眼睛挣得溜圆,直愣愣地看着张居正和谭纶,艰难地将口中的西瓜咽下。
许是脸上表情太过精彩,倒引得谭纶询问:“圣上可是吃不惯这盐焙寒瓜?”
盐焙寒瓜!怪道怎么甜咸甜咸的?!这是怎样的冒险精神才能想出来的菜单!
一顿御膳,涉及五、六个衙门,先要光禄寺拟定食材原料,如‘牲口若干、香料若干’,‘某物该配某法、某味合配某料’,若是涉及大型礼仪活动,比如经筵时就需要招待讲读人员,所以又叫‘吃经筵’,这时太常寺与工部也会参与其中。
拟好菜单和原材料,交给内廷十二监之一尚膳监,尚膳监衙门就在光禄寺旁边,同时参与备餐的还有甜食房和尚食局、酒醋面局等,这些部门协同辅助食物的制作。
尚食局的另一个功能就是保证食物的安全,派遣奢员饭前试毒,同样也是品尝味道咸淡,以及食物是否变质。
这么繁琐的程序下,居然没有防住一份盐焙寒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