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尚文学 > 江山为局伊人弈 > 第21章 授钺上游擎国柱 衔璧西奔避君猜

第21章 授钺上游擎国柱 衔璧西奔避君猜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,也是一种政治姿态,意在招降更多吴国官员。

“准奏!”司马炎心情大好,当即应允,“命有司择吉日,朕要亲自接见孙秀,以示恩宠。”

数日后,司马炎果然在显阳殿偏殿,单独召见了孙秀。为了显示对年轻一代的培养,也或许是为了让她们见证这一“历史时刻”,司马炎特意让司马晟、刘祎、曹襄三人侍立在旁。

孙秀被内侍引入殿中。他看起来四十岁上下年纪,身材中等,面色因连日奔波而略显憔悴,但眼神中却带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对未来的期盼。他穿着一身崭新的晋国朝服,恭恭敬敬地跪拜在地。

“罪臣孙秀,叩见陛下!陛下圣德如天,光照四海,罪臣久慕天朝,今幸得归附,实乃三生之幸!”孙秀的声音带着激动。

“爱卿快快请起。”司马炎亲自走下御座,虚扶一把,笑容可掬,“卿能弃暗投明,实乃明智之举。朕闻卿在吴国,屡建功勋,却遭孙皓猜忌,险遭不测,朕甚为惋惜。今既来归,便是我大晋之臣,朕必不亏待于你。”

一番君臣问答,无非是司马炎展现宽宏大度,孙秀表达感激涕零。司马晟在一旁看着,心中对父皇的帝王心术又多了几分认识。刘祎则注意到孙秀虽然言辞恭敬,但眼底深处似乎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,或许是故国难离的伤感,或许是对前途未卜的忧虑。曹襄则冷眼旁观,觉得这场君臣相得的戏码,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。

召见完毕,孙秀千恩万谢地退下。殿内只剩下司马炎和三个“少年”。

司马炎坐回御座,脸上的笑容敛去几分,问道:“今日之事,尔等有何看法?”

司马晟上前一步,朗声道:“回父皇,孙秀来降,乃天佑我大晋,吴国覆亡在即!儿臣以为,当趁此良机,加速伐吴之准备!”她的语气中充满了年轻人的锐气。

刘祎则稍稍思忖,行礼道:“陛下,孙秀虽降,然其心未必尽诚。‘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’??,陛下既已接纳,自当予以信任。然亦需‘知人善任’??,观其后续言行,方可委以实权。且吴国尚有陆抗等忠臣良将,不可轻敌。”她的考虑更为周全。

曹襄只是微微躬身:“臣……附议刘公子之见。”她依旧言语简洁,不愿过多暴露自己的想法。

司马炎听了她们的话,不置可否,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她们一眼。“尔等所言,各有道理。国事复杂,非一言可定。还需多看,多学,多思。”他顿了顿,目光在三人脸上逡巡,“此次巡视水灾,尔等做得尚可。可见‘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’??。今后,当有更多机会让尔等历练。”

三人躬身领命。退出偏殿时,已是薄暮时分。夕阳的余晖透过高大的窗棂,在冰冷的玉阶上投下长长的影子。

“孙秀此人,看着倒也精明,不知日后能否为大晋所用。”司马晟边走边说,似乎还在回味白日的情景。

“‘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’??。”刘祎轻声道,“归降之人,总要格外小心行事,才能立足。”她的话语中,带着一丝同情,也带着一丝自伤。

曹襄走在最后,看着前面两人的背影。司马晟英姿飒爽,刘祎温婉多思。经历了水灾巡视的患难与共,她们三人之间的关系,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同僚。那种相互的吸引、依赖和只有彼此能懂的默契,在日常的点滴中悄然加深。

她走到两人身边,与她们并肩而行。司马晟很自然地伸出手,揽住了她的肩膀,又侧头对刘祎笑了笑。刘祎也回以一个温柔的笑容。三个同样身着男装,却心思各异的少女,影子在夕阳下拉得很长,仿佛预示着她们未来交织缠绕的命运。

洛阳的繁华与建业的压抑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孙秀的叛逃,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,在晋吴两国都激起了层层涟漪。而在这波谲云诡的时代大潮中,五个背负着秘密的少女,正以她们各自的方式,参与着历史,感受着时代的脉搏,也在彼此的生命中,刻下越来越深的印记。她们的情感,如同暗夜中悄然绽放的花朵,在政治的寒风中,艰难而执着地寻求着温暖与光明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脚注:

1.建衡二年:公元270年,是孙皓的第三个年号“建衡”的第二年。

2.金瓯:比喻国土完整、国家疆域。

3.建业:今江苏南京。孙吴的主要都城之一。

4.武昌:今湖北鄂州。孙吴的另一个重要都城,尤其是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军事和政治中心。陆抗的活动中心更靠近武昌。

5.孙皓: (243年-284年),字元宗(一说名彭祖,字皓宗)。吴大帝孙权之孙,废太子孙和之子。三国时期吴国末代皇帝(264年-280年在位)。以残暴、奢侈和猜忌著称。

6.枰棋:即围棋。魏晋时期围棋已经相当流行。

7.紫色深衣:魏晋时期,紫色为尊贵的颜色,常为皇室或高官所用。深衣是当时常见的服饰形制。

8.孙休: (235年-264年),字子烈。吴大帝孙权第六子。三国时期吴国第三位皇帝(258年-264年在位),即吴景帝。

9.豫章王:孙吴宗室爵位。历史上孙休的儿子中未见有封此爵位者,且孙休诸子(太子孙?、梁王孙瑒、陈王孙絝)皆被孙皓所害。此处依用户要求设定孙曜被封此爵位并以此身份活动,属小说虚构情节。

10.月白襕衫:见上回脚注。

11.刘禅: (207年-271年),字公嗣。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,蜀汉末代皇帝(223年-263年在位)。小名阿斗。降魏后被封为安乐公,居于洛阳。

12.“善弈者谋势,不善弈者谋子”:围棋术语和战略思想,强调全局观念。此语不见于先秦典籍,可能为后世总结,但在魏晋谈论棋理或可有类似思想。

13.阿珵:对刘珵的昵称。

14.孙?(Wan):孙休之子(历史原本的太子)。

15.阿姊:指在洛阳的司马晟、刘祎、曹襄。

16.忧能伤人:中医及古代养生观念,认为过度忧虑会损害身体健康。类似思想见于《黄帝内经》等。

17.大司马:高级军职,位在三公之上或相当,掌管全国军事。吴国后期官制有所变化,但大司马仍是极高的军衔。陆抗在270年确实被提升,但具体官职晋升过程记载略有不同,有说先为都督,后加大司马。此处径称大司马。

18.荆州牧:州的最高军政长官。汉末以来州牧权力很大。

19.陆公:对陆抗的尊称。

20.陆逊: (183年-245年),字伯言。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,官至丞相。曾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。

21.西陵:古地名,在今湖北宜昌一带,是吴国防御晋国(原魏国)荆州方面的重要据点。

22.羊祜: (221年-278年),字叔子。泰山南城(今山东费县)人。西晋初年重要将领和大臣,时任都督荆州诸军事,镇守襄阳,与陆抗对峙。

23.襄阳:今湖北襄阳。魏晋时期荆州北部的军事重镇,是晋国进攻吴国的重要基地。

24.“欲伐吴,当先取江陵”:指攻取江陵(吴国荆州治所)对于伐吴的重要性。此为当时常见的战略认识。

25.江陵:今湖北荆州。时为吴国荆州治所和军事重镇。

26.“非徒有德,亦有智谋”:形容羊祜不仅品德高尚,也富有智谋。化用古人评价人物的语言。

27.信陵:地点不详,或为西陵附近之要塞。

28.夷道:古县名,在今湖北宜都。

29.乐乡:古地名,在今湖北松滋西。

30.公安:古地名,在今湖北公安。刘备曾驻军于此。这些地点都是吴国长江中游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31.豫章:古郡名,治所在南昌(今江西南昌)。

32.夷陵之战:发生于221年-222年,蜀汉刘备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而伐吴,被吴将陆逊在夷陵一带击败。

33.刘备: (161年-223年),字玄德。蜀汉开国皇帝(221年-223年在位)。

34.将从中御,则军无战心:意指将帅受到君主或朝廷的牵制掣肘,会导致军队丧失斗志。类似思想见于兵法。

35.守江必守淮:古代军事地理常识,指守卫长江必须先守住淮河一线作为屏障。

36.诸葛丞相:指诸葛亮(181年-234年),字孔明。蜀汉丞相,杰出的政治家、军事家。

37.《隆中对》: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、规划战略蓝图的谈话。

38.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:语出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。形容在危急关头勇担重任。

39.寒具:一种古代油炸面食,类似后世的馓子、麻花。魏晋时期已流行。

40.石头宫:即建业宫城,因建于石头山旁而得名。

41.夏口:古地名,在今湖北武汉一带,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军事据点。

42.孙秀: (?-?),孙权族孙,吴国将领。因惧怕孙皓迫害,于建衡二年(270年)率部曲数百人投降西晋。

43.太极殿:皇宫正殿名称,魏晋南北朝宫殿常用此名。

44.万彧: (?-272年),吴国末期重臣,官至丞相。后亦被孙皓所杀。

45.司马炎: (236年-290年),字安世。西晋开国皇帝。

46.显阳殿:洛阳宫殿名称之一。

47.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:语出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指合乎道义者就能得到多数人的帮助,违背道义者就会陷入孤立。

48.荀勖: (?-289年),字公曾。西晋初年重臣。

49.贾充: (217年-282年),字公闾。西晋开国元勋。

50.绛紫色朝服:绛紫色,深红色。朝服是官员上朝时穿着的礼服。晋代官服颜色等级规定或已初步建立。

51.天青色儒衫:天青色,淡雅的蓝色。儒衫泛指文士穿着的服装。

52.素白直裾:见上回脚注。白色在当时有时也用于丧服或表示素雅。

53.“君以此兴,必以此亡”:意指依靠某种手段兴起,最终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灭亡。反映了历史循环的观念。类似思想见于《左传》等。

54.骠骑将军:高级将军名号,位在车骑将军之上,仅次于大将军。

55.仪同三司:指享有与三公(太尉、司徒、司空)同等的礼仪待遇,是一种极高的荣誉性虚衔。

56.会稽公:爵位。会稽郡是吴国核心区域之一,封孙秀为会稽公,有瓦解吴国人心的政治意味。

57.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:传统的用人原则,意指信任所用之人,不信任就不要使用。

58.知人善任:指了解人的品德和才能,并恰当地予以任用。

59.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: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。此语形成较晚,但类似“知行合一”的思想古已有之。

60.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:谚语,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。此语形成亦较晚,但意境符合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