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尚文学 > 七零空间养娃改嫁前世恋人 > 第4章 穿越第二天

第4章 穿越第二天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机械表的指针刚划过六点半,苏晚就睁开了眼睛。

她摸出枕边的手表,借着窗外朦胧的晨光看了一眼。

这块精心调校过的机械表走时精准,分秒不差。

窗外还笼罩在冬日的黑暗中,只有东边的天际透出一线鱼肚白。

苏晚往温暖的被窝里缩了缩,并不急着起床。

现在是农闲时节,她这个当家主妇可以自由安排时间。

眼下最重要的,就是调养好这具身体。

原主因为伤心过度、饮食不规律,把原本健康的身体折腾得虚弱不堪。

不过好在底子不错,只要好好休养几天就能恢复。

晨光透过窗纸,在土炕上洒下斑驳的光影。

三个孩子开始在被窝里蠕动,像三只即将破茧的小蝶。

大娃最先醒来,小手揉着惺忪的睡眼;二娃像只冬眠初醒的小熊,在被子里拱来拱去;安安发出小猫般的嘤咛,粉嫩的小脸还带着睡痕。

苏晚利落地穿戴整齐:内里是现代带来的保暖内衣,外面套着原主的靛蓝棉袄。

她将角落的太阳能取暖器收回三楼空间,这是她对超市三楼的昵称。

“娘~”大娃一个翻身坐起,脸蛋上印着枕巾的花纹,“要尿尿!”

“我也要!”二娃滚到炕边,小短腿在空中乱蹬。

安安揉着眼睛,奶声奶气地学舌:“嘘嘘...”

苏晚取出红双喜搪瓷尿盆,两个男孩立刻并排站好。

她单手抱起安安,小姑娘软软地趴在她肩头,带着被窝里的暖意。

“我们安安最乖了。”苏晚用额头轻蹭女儿的鼻尖,先给她穿上嫩黄色新罩衫。

小姑娘的棉袄虽然旧了些,但散发着阳光的味道。

她灵巧地系好蝴蝶结盘扣,把女儿打扮得像朵迎春花。

大娃正和棉袄扣子较劲,见娘亲过来立刻眼巴巴地求助。

苏晚蹲下身,耐心地教他系扣子的技巧:“这颗要这样穿过去...”

安顿好孩子们玩翻花绳,苏晚端着尿盆走向院子。

晨霜在青砖地上铺了层薄盐似的结晶,她指尖轻点,昨晚的洗澡水便从空间倾泻而出,在墙角冻成一道小小的冰琉璃。

凛冽的晨风卷着枯叶掠过院墙,苏晚将棉袄领子又拢紧了些,她呵出的白气转眼就被风吹散了。

处理完污水,她转身朝厨房走去,盘算着要给孩子们准备一顿热乎乎的早饭。

橙红的火舌舔舐着灶膛,苏晚半蹲在土灶前,枯枝在她手中灵活地翻动着。

虽然阔别这种老式灶台多年,但手指仍记得每一个动作。

那个偏远山区的童年,早将烧火的技艺刻进她的骨血里。

火光渐盛,跃动的火苗在她脸上投下摇曳的光影。

恍惚间,那些泛黄的记忆又鲜活起来: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,踮着脚往灶膛里添柴,烟灰沾满了打着补丁的小花袄。

苏晚的眼神倏地一暗,随即轻轻摇头,额前的碎发随着动作微微晃动。

“都过去了。”她对着灶火呢喃,声音轻得几乎被柴火的噼啪声淹没,却透着不容置疑的释然。

铁锅里的水开始泛起细密的水泡,她转身拿起搪瓷盆。

昨夜残留的米粒在水中打着旋,最终沉入盆底,就像那些终于可以放下的往事。

苏晚轻轻拉开吱呀作响的橱柜门,里面整齐摆放着几个粗布口袋:金灿灿的玉米面、暗红色的高粱面,还有那袋被小心扎紧的雪白面粉。

在这个物资紧缺的年代,白面可是稀罕物。

油瓶里的棉籽油只剩浅浅一层,酱油和醋也快见底了,她得精打细算着用。

“今天做疙瘩汤吧。”苏晚轻声自语。

手腕一翻,五枚新鲜的鸡蛋便出现在案板上,蛋壳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
蛋黄落入粗瓷碗中,金黄的蛋液泛着细密的气泡。

面粉在陶盆里堆成小小的雪山,清水缓缓注入,她灵巧的手指将面粉搅成柳絮般的面絮。

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冒着泡,面絮入水便舒展开来。

待面汤翻滚,她将蛋液画着圈倒入,金黄的蛋花在沸水中绽放,如初春的芙蓉。

香气很快弥漫了整个厨房,她特意多做了些,将备用的盛进小锅收进空间。

反正那里的时间是静止的,随时取出来都冒着热气。

苏晚端着热气腾腾的疙瘩汤进屋时,浓郁的香气立刻弥漫了整个房间。

“ 娘,好香啊!” 二娃吸溜着鼻子,眼巴巴地盯着碗里的疙瘩汤,口水都快流出来了。

“ 香香……” 安安也奶声奶气地跟着学舌。

大娃已经麻利地摆好炕桌,像个小管家似的安排弟弟妹妹坐好。

苏晚心头一暖,将四碗热气腾腾的疙瘩汤一一摆好。

“先别急,小心烫着。”她轻声叮嘱,看着大娃像模像样地帮弟弟妹妹吹凉热汤。

安顿好孩子们,苏晚转身去烧炕。

她熟练地往炕洞里添柴,火苗很快欢快地跳动起来。

虽然柴火所剩不多,但想到苏母承诺会送木柴来,她也就放下心来。

仔细锁好炕门后,她回到桌前,先让孩子们用温水洗漱。

三个孩子虽然年纪尚小,却都乖巧地捧着粗瓷碗。

大娃稳稳当当地端着碗,二娃小心翼翼地用木勺舀着,连最小的安安都认认真真地吃着,没有洒落半分。

苏晚看在眼里,心头涌起一阵暖意,在这个粮食金贵的年代,连幼童都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。

她不禁对原主多了几分敬意。

能把孩子教得这般懂事,想必是位温柔贤惠的好母亲。

大娃会主动照顾弟妹,二娃活泼却不失分寸,安安更是乖巧可人。

这样懂事的孩子,让她这个原本对育儿毫无兴趣的人,也不由得心生怜爱。

苏晚轻轻抚过安安柔软的发顶,突然觉得,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。

早饭后,苏晚从空间里取出三只铁皮青蛙。

这些在现代只能躺在复古商店角落的小玩意,此刻却成了最珍贵的礼物。

“给。”她将青蛙轻轻放在大娃掌心,男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,像是接住了整个星河。

二娃已经迫不及待地拧动发条,老旧齿轮发出“咔嗒咔嗒”的声响,青蛙突然在炕上蹦跳起来,铁皮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斑。

“跳跳!”安安惊呼出声,小手悬在半空,想碰又不敢碰的模样可爱极了。

三个小脑袋不约而同地凑在一起,连呼吸都放轻了,生怕惊扰了这只“活过来”的铁皮青蛙。

大娃像个小科学家似的,翻来覆去研究发条的奥秘;

二娃追着青蛙满炕爬,笑声清脆如檐下的风铃;

安安则安静地跪坐在一旁,每见青蛙跳起,眼睛就弯成小月牙。

苏晚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,嘴角不自觉地上扬。

这些在现代孩子眼中平平无奇的小玩具,却能带给这个年代的孩子们如此纯粹的快乐。

苏晚麻利地拆开被套,趁着孩子们正专注玩铁皮青蛙的工夫,悄悄将被套收进空间。

她盘算着等会儿直接用三楼的洗衣机清洗,既省时又省力。

抱着棉胎来到院子里,冬日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身上。

苏晚将棉胎晾在竹竿上,手指抚过略显板结的被芯。

这两床陪嫁的棉被用了几年,棉花已经有些发硬,该找弹棉花的师傅重新弹松软了。

这两床厚实的棉被是原主出嫁时苏家准备的嫁妆之一。

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能陪嫁两床新棉被,足见苏家对女儿的疼爱。

听说当年张家的彩礼,苏家也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些,剩下的都让原主带了回来,生怕女儿在婆家受委屈。

苏晚的目光落在炕角那个带铜锁的红漆炕柜上。

这显然是用来存放贵重物品的,她凭着原主的记忆找出钥匙,轻轻打开了柜门。

柜子里整齐地叠放着两套较新的棉衣。

苏晚知道,这是原主和张建业结婚时穿的喜服。

衣服保存得极好,连上面的盘扣都擦得锃亮,看得出主人对它们的珍视。

苏晚的手指轻轻抚过衣襟,仿佛能感受到原主夫妻对这段姻缘的珍重。

“既然是婚服...”苏晚暗自思忖。

她决定改日悄悄去趟张建业的墓地,把这两套衣服放进去。

就当是为原主夫妻立个衣冠冢,成全他们生死相随的心愿。

经历了穿越这种事,苏晚现在对鬼神之说多了几分敬畏。

既然连时空穿越都能发生,这世上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?

宁可信其有,不可信其无。

苏晚取出那两套婚服,发现中间还夹着个蓝布小包裹。

解开系带,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沓纸币,这是原主一家的全部积蓄。

她仔细数了数,总共128块钱,在这个年代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算少。

包裹角落里还放着几张皱巴巴的票证:两尺布票、半斤油票、五斤粮票,少得可怜。

苏晚不由得叹了口气,这些票据在计划经济时代比钱还金贵,可眼前这点数量,怕是连给孩子们做身新衣裳都不够。

不过转念一想,这倒也在情理之中。

七十年代的农村,物资极度匮乏,票证本就难得,村民们更习惯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方式,用鸡蛋换盐,用粮食换布,都是常有的事。

这个年代生产力低下,物资紧缺是普遍现象。

苏晚暗自庆幸自己拥有随身空间这个“金手指”,否则真要像普通村民一样,为了一尺布、半斤油而发愁,那日子可就难熬了。

现在她至少不必为这些基本生活物资操心,可以专心调养身体、照顾孩子。

苏晚又打开另外两个大炕柜查看。

其中一个柜子里空空如也,想来是专门用来存放被褥的;

另一个则整齐叠放着孩子们的衣物,苏晚翻看着孩子们的衣服,袖口、领子、膝盖这些容易磨损的地方,都打着细密的补丁。

有些补丁上又叠着补丁,布料被洗得发白变薄,几乎能透光。

但即便如此,这些衣服依然被原主浆洗得干干净净,叠放得整整齐齐。

她轻轻抚过这些带着补丁的小衣裳,不由叹了口气。

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,农村人想要置办一件新衣裳简直难如登天。

没有布票,供销社的柜台就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地方。

家家户户都是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一件衣服要穿到实在不能穿为止。

想到这里,苏晚不禁庆幸自己当年在裁缝店当过学徒。

虽然师傅吝于传授,全靠她偷偷观察才学会缝纫手艺,但好歹掌握了这门技艺。

虽然这些年没怎么碰针线,自从成衣流行后,她就再没给人做过衣服,但基本功还在,稍加练习应该就能上手。

她默默将“做衣服”添到计划清单里。

虽然超市里有现成的衣物,但那些时髦款式显然不适合这个年代穿,最多只能拆了改改。

好在空间里还堆着不少布料,都是当初从大厂低价收购的库存货,有些零散的布匹没来得及转卖出去。

苏晚记得清楚,那些布料虽然花色普通,但质地厚实耐用,正适合给孩子们做衣服。

她轻轻摩挲着孩子们磨损的衣角,心里已经有了打算:等身体好些,就动手给孩子们做几身新衣裳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