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细雨裹着寒意扑在图书馆玻璃幕墙上,范阳握着苏晚递来的公交卡,目光掠过电子屏上跳动的时间显示。三个月前初到便利店时连扫码支付都看不懂的窘迫还历历在目,此刻他却能熟稔地将卡贴近感应区,跟着人流在自动闸机间穿行。苏晚总说他学东西快得惊人,却不知他将古人"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"的箴言刻进了每分每秒。
图书馆大厅的电子检索屏让他驻足良久。手指悬在触控界面上方犹豫片刻,最终还是按照苏晚教的方法,在搜索栏输入"古代典籍"。成百上千的书目在屏幕上炸开,他的瞳孔微微收缩——这满室藏书竟比他前世见过的任何藏书阁都要浩瀚。当指尖划过《资治通鉴》的电子版封面,泛黄的记忆突然清晰起来:寒窗苦读时,父亲总说"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",此刻这些文字却以全新的形态在眼前流转。
"在找什么?"苏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带着淡淡的咖啡香气。范阳侧身让出屏幕,看着她纤长的手指在搜索框快速输入"明代历史","先从这里开始吧,说不定能找到和你身世有关的线索。"她调出的资料里,崇祯三年的天灾人祸跃然纸上,范阳望着那些记载兵荒马乱的文字,喉间泛起苦涩——原来他穿越的那个雨夜,正是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刻。
补办身份证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。政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反复核对他提供的信息,苏晚在一旁急得直搓手,范阳却始终保持着温文尔雅的微笑。当被问及学历时,他沉吟片刻道:"家中世代耕读,略通文墨。"工作人员看着他工整的字迹,忍不住赞叹:"现在年轻人能写这么好毛笔字的可不多了。"这句话让苏晚突然想起,便利店账本上那些力透纸背的蝇头小楷。
午休时分,两人在图书馆的咖啡厅落座。苏晚搅动着拿铁上的奶泡,突然问:"你真的一点都不害怕吗?什么都不记得,却能这么快适应..."她的声音渐渐低下去,范阳望着玻璃上蜿蜒的雨痕,想起《论语》中"君子不忧不惧"的教诲。"既来之,则安之。"他将糖包缓缓倒入咖啡,看褐色液体泛起细密的漩涡,"就像这杯咖啡,总要慢慢品,才能知其滋味。"
下午的阳光穿透云层时,范阳在古籍区发现了新大陆。线装本的《菜根谭》静静躺在展柜里,他隔着玻璃凝视那些熟悉的文字,忽然意识到现代社会同样适用"伏久者飞必高,开先者谢独早"的道理。正出神时,书架后方传来争执声,两个年轻人为了最后一本热门图书争得面红耳赤。
范阳走过去,指着书架转角处的预约登记本:"二位不妨先登记预约,三日后就能取书。若实在等不及,"他从随身帆布包里取出便利店记账用的便签本,"我这有纸笔,可帮二位誊抄所需章节。"两人看着他行云流水的楷书,面面相觑后露出赧然的笑。苏晚赶来时,正看见范阳将抄好的纸页递给其中一人,书页边缘还细心标注了注释。
傍晚离馆前,范阳在自助借还机前研究操作流程。苏晚要帮他,却被他婉拒:"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姑娘教我方法即可。"当他成功借到《中国通史》和《现代应用文写作》时,苏晚注意到他挑选的书籍里,既有研究这个时代的工具书,也有《经济学原理》这类看似突兀的读物。
回便利店的公交车上,范阳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,忽然开口:"苏姑娘,不知附近可有夜校?"他摩挲着书包里的笔记本,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白天学到的新知识,"想要多学些本事,总不能一辈子只做店员。"苏晚望着他侧脸的剪影,路灯的光晕在他睫毛上投下细碎的阴影,突然觉得这个来历神秘的男人,就像一本永远翻不到尽头的书。
夜色渐深,范阳在出租屋里摊开新借的书籍。台灯的暖光下,他翻开《经济学原理》,用红笔在"供求关系"的章节旁写下批注:"此乃商贾之道,古今一理"。砚台残片被他摆在书桌角落,月光掠过其上的云纹,与电脑屏幕的冷光交织成奇异的图景。窗外传来夜归人的脚步声,范阳却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