凛冬的风,像刀子般刮过脸颊,西湖的水汽凝结成霜,附着在每一片枯叶上。若素翻阅着手中的备课笔记,一张泛黄的照片滑落,轻飘飘地落在脚边。照片上,黄山的日出被定格成永恒,金色的光晕铺满天际。
她弯腰拾起,指腹摩挲过粗糙的相纸表面。照片背面,隐约可见用针尖刻下的痕迹,细小到几乎无法辨认。凑近了细看,是几个数字——“87%概率”。气象学的专业术语,预报用语,在此刻显得有些突兀。
“林老师,你在看什么呢?”视频通话里,安之的声音将若素的思绪拉回。
若素将照片对着摄像头:“黄山日出的老照片,备课时翻出来的。”
安之的目光落在照片边缘:“这儿,好像有指纹印,颜色都褪了。”
若素一怔,她从未注意过这个细节。
“你等等,我用软件处理下。”安之说着,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操作。
片刻后,安之发来一张图片。原本模糊的指纹印,经过还原,清晰地呈现出来,旁边还标注着日期——2017年某月某日。
若素的心跳漏了半拍,那是她带第一届毕业生去黄山写生的日子。
每周三下午三点,是若素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。她习惯将那张日出照片放在办公室的窗台上,任由阳光洒落。
光线穿透云层,在照片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当光斑落在教案本的某一页时,若素会用红笔圈出几个关键词。
“老林,你这是什么新型备课法?”李老师推门而入,好奇地问道。
若素笑了笑:“晒太阳,补钙。”
李老师撇撇嘴,显然不信这个解释。
王强站在办公室外,透过窗户的缝隙,将这一幕尽收眼底。他举起相机,长焦镜头对准那张照片,按下快门。
照片被放大,右下角,一个极小的人影轮廓,逐渐清晰。
王强将照片打印出来,用红笔圈出人影,附上一封匿名信,寄给了陈主任。
沈阳,顾浩然的书房里,气氛凝重。
他通过在气象局工作的老同学,调取到2017年黄山日出的观测记录。厚厚的一沓打印件上,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。
顾浩然的目光,落在一个签名上——林若素。
他拿出那张指纹还原的照片,比对着签名,纹路严丝合缝。
安之将照片扫描件,小心地贴在玻璃瓶内壁。她往瓶中注入雪水,放进冰箱冷冻。
数小时后,雪水凝结成冰片,晶莹剔透。
安之举起玻璃瓶,对着台灯。冰纹在灯光的照射下,呈现出奇异的图案,与照片上云层的走向,惊人地相似。
“安之,你又在捣鼓什么?”李娜推门而入,看到安之手中的玻璃瓶,随手拿起来。
“别动!”安之惊呼,但为时已晚。
冰片从瓶中滑落,掉在桌上,迅速融化。水渍在桌面上蔓延,洇湿了一张便签纸。
安之拿起便签,原本空白的纸面上,显现出用柠檬汁写下的字迹——一组经纬度坐标。
此时,王强精心策划了一场“巧合”。
他以组织教研活动的名义,邀请几位老师,在周三下午三点,来到若素的办公室。
“林老师,我们来学习学习你的‘新型备课法’。”王强笑着说,目光却落在窗台上的照片。
与此同时,顾浩然的车,正行驶在通往黄山的盘山公路上。
车载导航仪上,显示着一个位置信息——黄山光明顶附近,一处废弃的气象观测站。
正是安之从冰片中发现的经纬度坐标。
平安夜,暴风雪突至。
若素收到一个牛皮纸信封,没有署名。
她打开信封,里面是一张放大的照片——王强偷拍的那张。人影轮廓被用红圈标出,触目惊心。
安之看着桌面上的水渍,慢慢地,勾勒出黄山的轮廓。
水渍的中心点,闪烁着微弱的光芒,与顾浩然行车记录仪上最后定位的坐标,完全重合。
窗外,风雪交加。
两辆车的远光灯,刺破浓重的雪幕,在监控画面中,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,缓缓靠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