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尚文学 > 计然篇 > 第54章 第 54 章

第54章 第 54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江南的梅雨季总带着缠绵的诗意,细密的雨丝斜斜地掠过周庄镇,将青砖黛瓦浸润得愈发幽深。"雪绒工坊"的雕花木门半敞着,混着棉絮清香的湿气涌入门内,与工坊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撞个满怀。复刻的"双轮飞梭轧花机"被擦拭得锃亮,陈守拙老人正用竹篾挑着棉絮,布满老茧的手指在滚筒间灵活穿梭。

"陈师傅,这间距是不是太窄了?"金发碧眼的留学生艾米莉踮着脚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中文笔记。老人笑着用带着吴侬软语的普通话纠正:"丫头,听这声音——"他转动手柄,齿轮咬合的咔嗒声骤然变钝,"轧花讲究'听声辨距',就像听评弹的板眼。听,这声音发闷,说明滚筒太近,棉花过不去;要是声音清脆得像敲瓷碗,那就是间距宽了,棉籽去不干净。"围观的农户老周忍不住插话:"陈老,俺们村那台老轧花机也这毛病,每次轧完棉籽还带不少棉花,您看能不能..."话音未落,人群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。

"范老师!"苏晴举着平板电脑几乎是冲进人群,马尾辫随着动作剧烈晃动。这位年轻干练的助理脸颊泛红,额角还挂着汗珠,"国际纺织协会的邮件!他们点名要咱们带着'雪绒纺'和轧花机参加'传统工艺现代化'论坛!"平板电脑屏幕在灯光下泛着冷光,邮件里"作为东方传统纺织代表"的字样格外醒目。林西已经挤到跟前,眼镜片滑到鼻尖,手指推了推镜框:"还有一个月?展示方案、设备运输、翻译、物料准备,这么短时间根本来不及!而且论坛现场竞争肯定很激烈,那些国际大牌肯定会用各种高科技展示,咱们拿什么和他们比?"他的语速越来越快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裤缝。

范阳却没急着回应。他穿过热闹的人群,在堆放儿童作品的角落驻足。初中生小雨制作的立体地图还带着胶水痕迹,棉花拼贴的五大洲边缘毛茸茸的;混血男孩阿杰的折纸画里,不同肤色的孩子手拉手转动纺轮。"古人说'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'..."他摩挲着画框边缘,突然提高声调,"我们为什么要把传统锁在玻璃展柜里?传统工艺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它应该是活的,能和现代人对话,能和不同文化碰撞出火花。"

这句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,瞬间激起千层浪。李明摘下安全帽,露出新剃的板寸,眼睛亮了起来:"范老师的意思是...做可互动的展示?让观众亲手体验轧花、纺纱的过程?这样既能展示传统工艺的魅力,又能增加趣味性。"陈守拙老人抚着山羊胡笑了:"年轻人,轧花机的榫卯结构改成模块,说不定能让老外亲手体验拆装!以前我收徒时,第一课就是让他们摸透榫卯结构,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。"苏晴已经开始在平板上记要点,笔尖在屏幕上敲出急促的节奏:"互动环节、文化讲解、工艺演示,还要准备多语种资料..."

接下来的二十七天,工坊变成了战场。李明带着技术组用游标卡尺测量每个齿轮,嘴里不停念叨:"误差不能超过0.1毫米!这个齿轮的弧度要和原来一模一样,不然咬合会出问题。"姜老的徒弟小夏被纱线缠住手指,急得直跺脚:"师傅,这纱线怎么老是断啊?"姜老却慢悠悠递过一把竹梭:"当年我师父教我时,手被划破还得接着织。你看,要顺着纱线的纹路,用力要均匀,就像写字一样,轻重得当。"林西则和程序员争论投影角度:"要让观众走进纺织史的时空隧道!这个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不够,古代纺织场景要更古朴一些,现代部分要明亮科技感强。"

变故发生在启程前三天。当苏晴接到货车侧翻的电话时,正在往轧花机部件缠保护棉的手突然僵住。众人赶到现场,只看见散落的零件泡在积水里,姜老蹲在断裂的齿轮旁,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:"这榫头是老榆木的,一时半会儿上哪找这么合适的木料?而且这榫卯结构复杂,重新做一个,尺寸和精度根本没法保证。"

"用3D打印做临时替代件!"范阳的声音打破沉默。他捡起碎片在掌心翻转,"保留原有的云纹雕刻,再做可拆卸的装饰榫。3D打印可以快速成型,而且能精准控制尺寸。"李明立刻反驳:"但传统榫卯的受力结构是经过几百年验证的,3D打印的材料强度够吗?而且怎么保证和原有结构完美契合?"话没说完,陈守拙老人已经掏出烟斗敲了敲:"我年轻时修过老织布机,确实能'以形补形'。咱们可以先扫描原有部件,再调整打印参数,最后用传统木工的打磨工艺处理表面,让新部件既有现代科技的精准,又保留传统工艺的质感。"师徒俩当即在雨布下画起草图,雨水顺着伞骨滴在图纸上,晕开一个个深色圆点。

论坛现场,当其他展位用全息投影和智能纺织机抢占C位时,范阳团队的角落却围满了人。意大利纺织大亨马可捏着"雪绒纱"样品,蓝眼睛里满是惊艳:"这种天然光泽...我们米兰工作室愿意出高价买断工艺。我们可以给您提供最先进的生产线,让这种材料在全球高端时装上大放异彩,利润绝对超乎您的想象。"范阳微笑着摇头,指向大屏幕上太行老农采摘紫花棉的画面:"您看这位张大爷,他种了一辈子棉花,这些棉花不仅是农作物,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,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。这项技艺的价值,在于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的温度,而不是成为商业垄断的工具。我希望能和更多人分享这份传统,让它在不同的文化中生根发芽。"

暮色降临时,艾米莉带着十几个国际学员来到工坊。日本蓝染师中村先生正在教小夏草木染的配比:"这个蓼蓝叶要在清晨采摘,发酵时温度控制在28度,时间也要精确,多一分钟颜色就会变深。"非洲编织者阿米娜用彩色棉线编出图腾纹样,一边编一边解释:"在我们部落,这种图案代表着丰收和希望,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寓意。"法国裁缝皮埃尔则对着轧花机速写,嘴里喃喃自语:"这木质纹理和机械结构,完全可以成为高级定制的灵感来源。"范阳站在门口,看着月光给每个人的影子镀上银边。陈守拙老人递来一杯碧螺春,茶雾氤氲中,他听见老人喃喃:"当年我师父要是能看见...多好。他总说咱们的老手艺不能断在咱们手里,要让更多人知道其中的妙处。现在好了,全世界的人都来学,这门手艺算是真正活起来了。"

风穿过"雪绒工坊"的雕花窗,轻轻晃动着屋檐下的折纸棉铃。清脆的声响里,传统与现代的经纬正编织成新的故事。工坊里的讨论声还在继续,不同语言的交流、工具的敲打声、织布机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,仿佛是一曲永不落幕的纺织之歌,诉说着古老工艺的新生,也预示着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