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尚文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尚文学 > 计然篇 > 第53章 第 53 章

第53章 第 53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早春的周庄镇,柳枝抽出嫩绿的新芽,"雪绒工坊"的院落里,陈守拙老人正带着徒弟们晾晒新纺的纱线。雪白的纱线在竹竿上随风轻摆,宛如流动的云絮。范阳抱着一摞古籍匆匆赶来,书页间还夹着几张泛黄的棉田照片,那是他走访各地时收集的老物件。

"陈老,您看这个!"范阳展开一张民国时期的棉纺厂旧照,照片里工人们推着装满棉花的木车,背景墙上赫然写着"雪绒兴邦"四个大字,"我在旧书市场偶然发现的,上面的纺车样式和咱们复原的很像。"陈守拙凑近细看,浑浊的眼睛突然发亮:"这是城西老棉纺厂!当年我就是在那儿当学徒的!"

这个发现让众人兴奋不已。经过多方打听,他们找到了棉纺厂仅存的老仓库。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,尘封的记忆扑面而来:角落里堆着破损的弹花弓,墙上还残留着褪色的生产标语,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半人高的木质轧花机,齿轮间还卡着几缕干枯的棉花。

"这是'双轮飞梭轧花机'!"姜老戴上老花镜,用手轻轻拂去机器表面的灰尘,"古籍里记载过,但实物还是第一次见!"范阳蹲下身子,发现机器底部刻着一行小字:"光绪二十三年,匠人马得福造"。他立刻联系文物修复专家,同时组织团队研究如何将这台老机器的原理与现代技术结合。

修复工作远比想象中艰难。由于年代久远,木质部件严重腐朽,金属零件也锈迹斑斑。李明带着技术组尝试用3D扫描建模,却发现老机器的榫卯结构十分特殊,现代软件无法精准还原。"或许我们该换个思路,"范阳折出一个纸轧花机模型,"就像古人造车船,讲究'观物取象',我们观察它的运转逻辑。"

团队将老机器拆解成零件,用传统测绘方法记录每个部件的尺寸和咬合关系。陈守拙老人每天都来仓库,一边回忆当年操作机器的细节,一边教徒弟们辨认零件上的磨损痕迹:"这个轴的弧度,是常年转动磨出来的,仿造时千万不能改。"经过两个月的努力,一台复刻版的"双轮飞梭轧花机"终于完成。

当新机器在工坊启动时,围观的人群发出阵阵惊叹。只见机器的双轮飞速旋转,锯齿状的滚筒将棉花中的棉籽分离得干干净净,效率比手工提高了数十倍,却依然保持着木质机械特有的古朴韵律。一位纺织专业的学生摸着机器的木质框架,感慨道:"原来老祖宗的智慧,早就藏在这些看似笨拙的设计里。"

然而,新机器的推广却遇到了阻碍。一些农户认为机器成本高,不如沿用传统手工轧花。范阳没有急于劝说,而是带着团队在田间举办了一场特别的"轧花比赛"。比赛现场,一边是老农用木弓费力地分离棉籽,一边是新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。当机器在半小时内处理完十斤棉花,而手工组才完成不到两斤时,围观的村民们开始窃窃私语。

"大爷,这机器操作简单,还能省下不少力气。"范阳递上一杯热茶,指着机器侧面可拆卸的部件,"而且零件坏了可以单独更换,就像给农具换个锄头把儿。"他又介绍起乐园的帮扶计划:农户可以租赁机器,收益达到一定数额后再支付费用。这个方案打消了村民的顾虑,第一周就有二十户人家报名租赁。

与此同时,"雪绒工坊"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。某国际环保组织看中了"雪绒纺"的天然属性,提出合作开发可持续纺织品。范阳带着团队前往该组织总部,展示了从棉花种植到成品的全流程生态链。在谈判桌上,他没有急于推销技术,而是拿出一本记录着农户故事的相册:"这些棉花,不仅是纤维,更是一个村庄的记忆。"

这个独特的展示方式打动了合作方。双方最终达成协议,共同建立"雪绒生态联盟",推广环保棉纺技术,同时帮助种植紫花棉的村落发展生态旅游。消息传回周庄镇,陈守拙老人特意让徒弟们纺了一匹最柔软的"雪绒纱",托范阳带给合作方:"告诉他们,这是咱们中国老匠人的心意。"

暮春的傍晚,范阳站在仓库前,看着复刻的轧花机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。工坊里传来姜老教徒弟调试机器的吆喝声,院落外的田野上,农户们推着新租赁的轧花机,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